close

《解剖自殺心靈》讀後感與摘錄 

本篇將分成三個部分:

(1)亞瑟怎麼了—是什麼讓他走向自殺 

(2)亞瑟的苦楚—他最令人同情之處是生理缺陷

(3)自殺的自私性—讓周遭他人也一起受苦 ***

403233.jpg

亞瑟怎麼了—是什麼讓他走向自殺

1.先天生理因素(p.91)

解釋他童年行為和經歷最恰當的診斷術語應該是「自閉症」……出現這些症狀的患者通常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三歲前都生活在很私密的世界裡,相當程度地影響他與外界的互動。……早期症狀包括語言發展遲緩(亞瑟到三歲才會說話)、強烈攻擊性,以及發脾氣(亞瑟童年極具攻擊性)。此外還包括對感官刺激過度敏感,例如碰觸、聲音、光線、氣味等,以及偏食異常,例如只吃極少數幾種食物(亞瑟幼年只敢吃馬鈴薯和牛肉)。臨床醫師傾向認為自閉症患者是因為過度敏感才會希望與外界聯擊,卻又不斷逃避。他們認爲這個世界對自閉症患者過刺激,在過度敏感痛苦的反應下,他們只好逃離。這種極端敏感症狀稱爲「感覺統合失調」(觸覺過度敏感的描寫:「想像你穿著一件很不舒服的衣服,內裡像鋼刷。」

2.後天發展出來的悲觀心理狀態(p.105)

亞瑟的心理狀態影響他對生命的基本看法,這些看法使他先天神經傾向或缺陷更加強烈。不論好壞,一個人必須學習喜歡或至少包容自己,才足以在人類的文化下正常生活。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沒有人天生的自我形象就很差,一定是學習來的,就像良好的自我形像也是如此。人愛自己的能力、適切的自我形象和自信是從出生第一天開始,身旁重要角色給予的。一個人可能天生就有神經生理上的缺陷,包括身體、神經或化學分泌上缺陷,但只要有足夠的智力,就可能克服這些缺陷。所以自殺並非這種情況下唯一或不可避免的結局。亞瑟顯然有足夠的智力去學習。他可能一出生就有各種缺陷,但不表示他注定要過如此悲慘的人生。實際上他已克服、矯正了大部分的生理缺憾,就足以證明上論點。他以優異的智力獲得了學業上的成就,努力和藥物也幫助他克服了視力不佳、牙齒不整以及缺乏運動天分的問題。亞瑟幼年向來覺得「不如別人」的心理經驗形成他自認失敗、無能的自我形象,成為他的「心理惡疾」。加上生理的問題,就構成他所認知的現實。他用這種角度去看待自己所有的經驗,才使他最終走向自殺一途。

3.完美主義(p.138)

這個悲劇其實很單純。亞瑟一輩子都在尋找某外在的事物,希望可以藉此緩和內心難以忍受的痛苦。但這樣的事物必須是完美的,他才會接受。幼年他對母親憤怒、排斥,是因為母親沒有(或無法)紓解他的挫折感;成年後,相同的模式就在他太太、女友以及身邊所有人身上重演。他和另一位男性的友誼不能滿足他:他盡力工作,工作也無法平息他的痛;心理治療似乎好幾次幫助了他,卻又不足以帶來重大的改變。亞瑟一生中從未完成一項重要的發展任務:接受生命中必要的極限。人生永遠不可能完美。或許我們在出生不久的嬰兒期還可能得完美的撫慰,但之後的人生就不可能了,成年後更不用說。成功的成年人必定要能忍受一次又一次的失落,接受「次好的」選擇,滿足於自己所能擁有的。所謂成熟就是能忍受這些難免的痛苦,而不會因此動輒對人生或對自己大發脾氣。

如果無法改變令人痛苦的失望,就只能容忍。亞瑟從未了解這個可悲的現實,而這樣的現實卻正是人生的基本法則。一個肢體協調不佳的瘦小男孩無法成為運動好手,就必得忍受這樣的命運;一個滿是失落感的男人,又因老邁而多病,也必須承受樣的命運,否則就只能陷入自戀且毫無助益的憤怒和沮喪中。人必定要拋棄追求全知全能的自我形象,接受限的現實世界,才可能學會控制憂鬱症。同理,人也必須學會原諒別人的缺點,給別人無條件的愛。如果人的人際關係搖擺不定,並且太仰賴傑出表現或高度滿足才能獲取自尊,一定會極度脆弱。亞瑟就是這樣的人。

他在成年時達成了許多我們眼裡近乎完美的成就:有著法律醫學雙學位、良好的外表與人緣、甚至兩個深愛他的女人,但是他始終感動空虛。事實上,他一直以來追求的完美並不能拯救他。或許他最後發現了「問題出在自己身上,我才是自己最大的敵人」,但他又無法去擺脫自己、改變自己,於是便感到更加絕望吧。

4.自戀

他的視野極度壓缩、集中、狹窄且病態地把焦點都集中在「自我」上。他深信自己是世上最痛苦的人,沒有人比他更為痛苦。


亞瑟的苦楚—他最令人同情之處是生理缺陷

很確定的事是,亞瑟有著神經上和生理上的缺陷,導致他自童年開始就有的許多障礙與負面情緒。這是我覺得他最令人同情之處。

「沒有徵兆顯示出特定的問題源,沒有明確的事件粉碎他的世界,也無任何意外的致命打擊讓他脆弱的心理結構崩潰。他唯一的問題就是他長期無法緩和的痛苦,全面滲透,沉重而無法動搖。」-p100

「我想他並不想死,只是他不想再忍受這種痛苦了。他覺得只要他活著一天,就不可能免除這種痛苦,所以對他而言,自殺是他這麼多年來嘗試過唯一可能解脫痛苦的方法。」-p120

其實想活.jpeg


自殺的自私性—讓周遭他人也一起受苦

「人在決定自殺時,是把自己的存在一筆抹煞。他漠視自己的過去,宣稱自己一無所有,自己的回憶虛幻不實。沒有人能夠幫助他或拯救他,因為他已經遠離他們所能及之處。他原本連續的内在生命已經破碎,人格已經無以為繼,而最後終於讓他自殺並非堅定的決心,而是難以承受的痛苦。但這痛苦是空洞的,因為生命已經終止,他再也感受不到了。」

一直以來,我都替得了絕症的人感到非常難過。他們人生中拿到了最糟的命運之牌,因此無法同一般人那樣享受生活。他們必須深受痛苦與不便、失去許多一般人能享受到的體驗,甚至沒了活在這世上的機會。如果說,我們將男主角亞瑟的狀況解釋成得了精神上的絕症,那麼他也同樣地有著令人哀傷的命運,並值得我們的體諒。但是,除了他的病苦之外,我還從此書中獲得另一種看待這類痛苦的角度:我看見病患本身之外,他周遭正照顧他、愛著他,並且因為他而受苦的人們。

我曾說自殺的人是把自己心理骸骨放在遺屬親友衣櫃裡。這種意象當然不怎麼美麗。或許就是因這樣,早期佛洛伊德派心理學家(在一九一0年左右) 才認為自殺要顯現的是對父母敵意: 他們認為自殺者在滿足自己終止痛苦的迫切需求時,就算不是刻意,至少也剛好傷透了母親的心。我們看到儘管亞瑟天資聰穎,卻帶給家人許多無可避免的傷害。我們對這個案例覺得不舒服、十分困惑的是: 他怎能如此不在乎別人? 我相信答案就在於他的視野極度壓缩、集中、狹窄且病態地把焦點都集中在「自我」上,這也是自殺案例中常見的元素。

我想這段譴責對於亞瑟是適用的。因為,亞瑟有愛他的父母、妹妹、摯友甚至女朋友和妻子。儘管他的父母在他幼年時離婚,但是他的父母還是很努力的輪流照顧他,給他相當多的資源與愛。就算我相信他的母親有些缺點、有許多可以做更好的地方,但是每個人都有缺點呀。

如他的女友在訪談中說的「他有很棒的父母。他母親是個很好的人,的確,她會讓亞瑟不高興,有時也讓我受不了,但她心裡有好多愛。還有他父親也是個很好的人。他的父母離婚了,但很多人的父母都離婚。」

亞瑟的痛苦含有很強的「自戀色彩」: 他對於自己和別人的可接受度非常挑剔、嚴格。對他而言,任何女人都不夠完美;任何成就也不夠完美;儘管他的家人愛他,但他們對他的照顧也不夠好。而且他這樣惡性浮誇的自戀,導致他認為沒有人比他更痛苦。

儘管我們必須同理亞瑟的痛苦,並且尊重、肯定亞瑟中止痛苦的權利,但是,任何自殺者多少都該為自己的死負起一些責任。看完這本書後,我覺得自殺者是辛苦的,也是自私的。如書中某位醫生所言,亞瑟在遺書裡充滿感情的說「希望所有我身邊的人未來都幸福快樂。」在他看來非常殘忍;「如果我今晚離開了,你們就不需要再承受不必要的痛苦。」這句話也顯得非常諷刺與矛盾。

我想到,世界上有著許多受苦的人們。有人的摯愛因為意外死去、有人沒有良好的生活資源而必須辛苦的活著、有人遭逢巨變而驟失前程、有人沒有良好的原生家庭而有著痛苦的童年、也有人和錯的人結婚而沒有幸福的生活.......。世界上有著各式各樣的痛苦,而這些痛苦是可以比較的嗎? 現在我下的結論是,每個人所遭受的痛苦都值得疼惜。面對那些比我們更辛苦的人,我希望自己永遠懷有同理和關愛。

亞瑟是不是不應該自殺呢? 我想我沒有任何權力置喙,因為我沒有經歷他的苦痛。雖然會想譴責他自私地離去,帶給愛他的人傷心和失落,但現在比起譴責,最重要的是「照顧生者」。「死的人已經離去了,而我們還要活下去。」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姆利 的頭像
    姆利

    芝麻公園

    姆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