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半生緣》讀後感 --愛情因為人生的無法掌控性而蒼涼  


1.沒有目的的愛才是真的?


       我們不能否定世鈞和曼楨的感情,但是,他們對彼此的喜歡絕非「沒有目的的愛」。他們的感情屬於複雜的成人式愛情,會考量許多現實且世俗的條件,不是「只要我們愛著彼此,人生就會有救」這種純粹的愛戀。例如曼楨在意著結婚會有孩子,有了孩子經濟開銷大、她不能出外做事和世鈞的前途問題,所以在世鈞求婚的時候沒有立刻答應。

    「世鈞笑道:『還是早點結婚好。……』曼楨道:『我們不是早已決定了嗎,再等兩年。』世鈞道:『其實結了婚也是一樣的,你不是照樣可以做事嗎?』曼楨道:『要是有了小孩子呢?孩子一多,就不能出去做事了,就得你一個人負擔這兩份家的開銷。……那還有什麼前途!』」

       世鈞也有經濟上的煩悶「只要他繼承了父親的家業,那就什麼都好辦。結婚之後接濟丈人家也算不了什麼。相反地……他和曼楨兩個人,他有他的家庭負擔,她有她的家庭負擔,她又不肯連累他。結婚的事更不必談了,簡直遙遙無期。」後來世鈞沒和曼楨講就擅自辭職,也造成曼楨對他感到灰心,他在她面前也覺得有疙瘩。  「世鈞說道:『我知道你一定覺得我這個人太軟弱了,自從我那回辭了職。』他心裡真有說不出的冤苦。」

      最後還有社會偏見的問題,世鈞的家庭對舞女有所偏見。他的母親在發現曼楨可能有個做舞女的姊姊後和他有了這樣的對話:
「世鈞問道:『媽,你不是主張婚姻自主的嗎?』沈太太道:『是的,不錯,可是總得是個好人家的女孩子呀。』」世鈞聽到這話後便選擇直接否定曼楨有個姊姊,以隱藏事實來逃避問題。而曼楨對他這樣的處理方式感到很不滿「世鈞道:『我對你姐姐的生世一直是非常同情的,不過一般人的看法跟我們是兩樣的。一個人在社會上做人,有時候不能不……。』曼楨沒等他說完便接口道:『有時候不能不拿點勇氣出來。』她希望他願意拿出勇氣面對家裡的偏見,而不是去委曲她。可是世鈞又沒有那個膽量去對抗那些。

       看完這本書會有種感嘆,如果他們不要拘泥於家庭、社會地位什麼的,早點在一起,那曼楨和世鈞就能有情人終成眷屬了呀。可是,要不去在乎這些是很難的。張愛玲的小說常常告訴我們,在現實世界裡嚮往著擁少女般浪漫的心和純真無慮的愛實在是太天真了。儘管你認為那些世故的討論都太俗氣又老套,不過隨著人慢慢進入喜歡分析而有所顧慮的人生階段,我們只能有意識地調整自己被這些因素影響到什麼程度而已,而那程度始終很難達到零。


2.如果人生不要有那麼多誤會就好了 

       我在世鈞和曼楨的感情故事中看到很多「明明可以不要這麼做就會更好」的地方,當然誰的感情不是這樣呢。很多經歷過的事情去回想會發現怎麼做是更好的。
       世鈞對自己沒有自信,溫溫吞吞的不那麼勇敢。世鈞的父親外遇冷落他的母親,在這樣缺乏感情模範的家庭中長大可能因此導致世鈞對感情沒有信心。而他還常常吃豫瑾的醋
他對曼楨本來沒有什麼患得患失之心,可是自從有過豫瑾那回事,他心裡總不能釋然。……但這些話都不好告訴曼楨。」可是吃醋的他又不懂得如何好好地跟曼楨說自己的難受。

       另外,曼璐的丈夫社會地位高又有錢,世鈞或許暗中感覺到自己相比之下經濟能力差,並不是那麼理想的女婿,所以暗自自卑著。這些心理因素導致世鈞最後回去找曼楨時,他就這麼容易地相信曼楨不愛他了。「世鈞覺得很奇怪,她那神氣到好像是有點張皇。他再轉念一想,一定是她已經知道他和曼楨鬧決裂了,所以生氣。他這樣一想,不免有點窘。……曼楨她竟那樣絕情,不肯見我。」上述這一段根本就是世鈞自己編織出來的想法。這樣沒自信的內心作祟著,把他自己從曼楨身邊帶走。
       曼楨對自己的家庭也沒有自信。她對姊姊曼璐為舞女這件事實會讓別人瞧不起感到難受,也討厭世鈞惦記著這件事而和她產生隔閡。她期待男方更直接且勇敢地給她安全感。可惜的是,失敗的溝通混入各種負面情緒,讓彼此的不滿都沒獲得解決。
       於是,他們就這麼互相猜忌,各自悶著心裡的不滿和恐懼不說。如果當初他們把話好好地說開,故事是不是就能重寫了呢?一個圓滿的愛情本身就非常困難,但又加上了這些沒有說清楚的猜疑和顧忌,造成兩人之間模糊的不安與恐懼更加難以消除。


3.世鈞,我們回不去了


       「世鈞,我們回不去了。」這句話道出內心仍對愛情抱著浪漫幻想的人們設法逃避的人生現實——時間是線性直走的,它不留給人回頭重來的機會。
       世鈞在終於和曼楨重逢後說到:「好在現在見著你了,別的什麼都好辦。我下了決心了,沒有不可挽回的事。你讓我去想辦法。若半生緣是一般大團圓式的美好愛情小說,大可安排曼楨欣慰地倒進世鈞的懷裡笑著,想著那些誤會澄清了、痛苦咬牙撐過去了,現在終於可以重新以對的、幸福的方式和世鈞續那下半生的緣分。然後故事就在這裡完美結束,給讀者無限美好的遐想。可是這本小說並不想要給讀者這樣的信念,它想要傳遞的是「現實的殘酷本質」。於是曼楨在聽完世鈞說的那些傻話後,只能痛苦地低聲說到:「你別說這話行不行?今天能見面已經是心裡不知多痛快!」就如同她說的,他們回不去了。
       半生緣這本書告訴了我一個殘酷的現實——不能漠視時間和過去的威力。所有經歷過的誤會和折磨都無法不算數的,愛情是會被時間消磨的。我以前一直相信「愛無不能」這種傻呼呼的話,愛情之所以偉大,不是為它能克服時間和現實的限制嗎? 我希望如果真的相愛,不管轉幾次頭緣分仍會把彼此帶回對方身邊。可是在半生緣的故事中,是的,的確最後他們兩人再度相遇了,可是這個重逢卻是為了正式結束他們兩人無法圓滿的緣分。「他現在才明白為什麼今天老是那麼迷惘,他是在跟時間掙扎。……今天從這裡走出去,卻是永別了,清清楚楚,就跟死了的一樣。」看完這部小說後我感受到理想的愛情觀被殘酷摧毀的恐懼,現實真的這樣悲涼嗎?我們無法逃走嗎?
       半生緣這本小說告訴我們,嚮往美好團圓的大結局是一種自欺。所有的折磨、誤會和錯過的光陰都不能夠不算數,我們躲不了。時間和那些痛苦的經歷已經磨蝕曼楨的心,使得她無法自欺。她之前多麼痛多麼想念多麼強烈的情緒,這麼多年之後還是淡了,再也激動不起來。那時候一直想著有朝一日見到世鈞,要怎麼樣告訴他曾經屢次在夢中告訴他過。做到那樣的夢,每回都是哭醒的。現在真的在那兒講給他聽了,卻是用最平淡的口吻。因為已經是那麼些年前的事了。」就連世鈞也是,他也沒辦法在假裝還能團圓的自欺裡待多久。「曼楨道:『世鈞,我們回不去了』他知道這是真話,聽見了也是一樣震動。」 
      人有這麼容易被原諒嗎?愛有這麼不容易被消磨的嗎?現實世界其實往往充滿著困難,在這樣不像夢一般順遂單純的現實裡,嚮往童話故事一般的愛情顯得更加荒謬。


4.有時候錯過了,便是一生 


       「太年輕時遇到自己覺得是對的人,未必是一件好事,大家都沒有長大。」尚未長大的我們雖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卻不知道如何好好對待他,最後徒留無限的惋惜。愛得早不如愛得剛剛好,「剛剛好」真的很重要。在彼此想法都比較成熟時再相遇,或許就更了解如何互相磨合和包容彼此。更懂得如何愛人,愛情才會維繫長久可惜的是,人生不是這樣簡單的。我們無法掌握時間、環境以及自己當下與對方的適合性。愛情便因為世間充滿著這樣的無法掌控性而蒼涼。
       美好的感情是這樣可遇而不可求。感情世界裡不是有好感就可以應付得了的,人生很長,有時是很嚴酷的。在現實世界裡,愛情已經不能是純粹的信念可以維繫的東西,因為它還混雜著生活、習慣、改變以及各式各樣的未知。現實世界充滿著耗磨感情的變因, 人的內心又是這樣複雜,有時連自己都還沒認清自己的心意就要做出決定了。在這樣難以掌控的人生裡,愛情怎麼能與命運搏鬥呢?

       愛情是個人主觀心理時間流程中,充滿著不確定性的過程與結果。而個人內心的期待會被不確定性、命運和時空環境影響而裂變。愛情令人痛苦的地方就在這裡吧。如同半生緣裡面的世鈞和曼楨、叔惠和翠芝的感情都未能有美好的結果。儘管有再多的後悔,但有時候錯過了,便是一生。

       張愛玲的半生緣這部作品帶我把愛情裡的破碎與裂痕都拿出來細細檢視,而看見了愛的更多面向。 
 


(附上寫下心得前參考的其他書評:)

「大團圓」就是漠視時間的威力,「大團圓」就是擺出寬大、讓人安心的姿勢,對著小說裡的角色,也對著讀者說:「別難過、沒關係,那些誤會澄清了、那些痛苦咬牙撐過了,我們大家可以回去,回到誤會與痛苦起點之前,重新來過。用對的、幸福的方式重新來過。」

從小說内部意義上看,「大團圓」帶著一種詭異的自我取消毀滅衝動。如果到最後,一切誤會與折磨都可以不算數,到最後終點亦即是回到起點,那麼幹嘛白走小說敘述這一遭呢?小說寫的、讀書讀的,不正是那些誤會、折磨,愛的天路歷程上所有與幸福背反的東西?如果寫作小說、閱讀小說最終得到的是「回到起點」式的「大團圓」,那麼所寫所讀不都只是無意義的浮花浪蕊,總歸要被取消否定的過程而已嗎?

398351.jpg

398352.jpg

 

#半生緣 #大團圓 #自欺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姆利 的頭像
    姆利

    芝麻公園

    姆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